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中國思想史下
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(2) 
開課學期
97-2 
授課對象
中國文學系  
授課教師
徐聖心 
課號
CHIN3004 
課程識別碼
101 41202 
班次
E1 
學分
全/半年
全年 
必/選修
必帶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A,B,C(18:25~21:05) 
上課地點
普205 
備註
限學士班四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7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972cth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一、課程概述:內容三大領域:儒、道、釋;兩大主軸:生命實相、文化精神

就生命實相言,思想史的研習莫沈於文獻、莫溺於名相,而需是常惺惺地伊始即有生命的實感、切感、痛感、愉悅感。若不明白學不厭教不倦、老安友信少懷、吾與點也,不明白既有大鵬之南徙又寧曳尾於塗中,不明白喬達摩太子出四門時,何以生大憂愁,而至屏眾獨坐深入禪定…等。則一切思想史的研習都是枉然。

除上述之實感之外,另一要項即是對文化學?史觀點的掌握。這點入門最難,而唐君毅說論文化最難在論者所持的中心觀念,失之毫釐謬以千里,亦自此始也。若不甘於僅僅作為古人言論的儲積庫,則於始初起點,便應志向正大,目光敻絕。比如什麼是儒學精神?什麼是道家精義?什麼是佛教義理與體證?我們是否一定需要描繪遙遠不可及的理想國度而後才成其為儒學?還是儒學只是切近於日常而活生生的氣概與人格?佛教多是灰心喪志者的避難所,抑或丈夫豪傑之歸依處?…

其次,判教之重要與艱難。整部思想史主要在三教之型態史、交流史、融攝史。就像我們說儒墨有何不同:儒言仁,墨言兼愛,…但這些究竟於何處不同?若於此等處不能明白洞見,則光記誦個零星話頭作甚?在儒墨之辨中,我們能否在兼愛與仁、非樂節用與禮樂之異中,真正見出其心態與根源之異?更由此異而見出即使同一文化體系,即能分出不同的文明樣態?由此總持其間各異之精神,而後方能自辨其異。
因此,這些各別的東西,都是初步材料。最後還得明白「總關係中的位置」,這是讀史、文化觀點的結穴所在了。由此可進而讀譚家哲老師〈西方古文明性格略論〉。

二、綱目
第一部 先秦經學與諸子
1中國文明的誕生
2周文之精神:周公之意義──制禮作樂;詩書中的哲學觀念;春秋時人的道德觀念與人文精神
3孔子之誕生(551~479)及其在人類文化史之意義:文獻──論語之理序與春秋大義;內在的人格世界──仁智與學思;共體之文化世界──博文與約禮;孔子的生活情趣,對文學藝術的品賞;天、天命、性與天道;孔子論生死;文明之真偽與人之真偽;結語:自證慧與共命慧
4孔門弟子:顏淵、曾子、有子、子夏、子貢
5墨子:古代宗教復活,兼愛、天志、尚同、非樂、節葬;墨子之人格
6老子:對周文之偽之反省──論美善與見素抱樸;形上學之特色──道、常、無、有;「反」者道之動,弱者道之用;致虛守靜;為士為道與玄德;正言若反──絕聖棄智
7郭店楚簡儒書、老子之意義
8孟子(370~305):判教──辨義利、王霸、人禽,與闢楊墨;性善與四端之心,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;養氣與知言;盡心知性知天;德性心之意義
9莊子(?364~290):內七篇之主題與結構;逍遙遊、齊物論、人間世、大宗師講要;達生:藝術與絕對精神;天下:融合儒道之先聲;靈臺心之境界
10辯者與名家:惠施:氾愛萬物,天地一體;公孫龍(320~250):白馬論~指物論;墨辯:如何由議辯證明墨家的理論;知識心之曇現
11荀子(310~230):客觀精神──「禮」之開展;天生人成與性偽合聖;〈正名〉的語言理論;〈解蔽〉與統類心之發明
12法家與韓非子(281~233):法家諸前輩;國家之絕對化,君主之極位化;「法」的雙刃性質及其相關機制;韓學定位與人文理想之衰亡
13大學、中庸:內聖外王之合一,與天道人道之合一;學庸論心性工夫;學庸在先秦思想史的意義,及第二波儒道融合
14易傳:易經性質之轉化──彖、象、文言、繫辭之哲學意涵;生死之超越;「象」的思路;乾坤陰陽之意義

第二部 秦與漢代思想
1秦漢思想之初立──呂氏春秋:宇宙觀;政治理想;養生學;歷史地位
2黃老道家:起源;黃老帛書
3漢初儒家與儒道法融合:陸賈與賈誼(201~169)
4董仲舒(199~?B.C.):公羊學與春秋繁露;天人三策與「獨尊儒術,罷黜百家」
5《淮南子》:宇宙論系統之完成
6司馬遷(145~?B.C.):文化史觀的集成──史記結構(成於90B.C.);學術史的統系──孔子世家、諸子列傳、太史公自序;究天人之際
7漢代自然科學與易學:虞翻與京房
8揚雄:疾虛妄;思想史的價值:天人關係之重建;太玄;法言;論性與學習
9王充(27~91):生平及心態,根本立場:疾虛妄;論命與遭遇幸偶;論性
10漢末的政論:崔寔《政論》,王符《潛夫論》,仲長統《昌言》,荀悅《申鑒》──立國本末、君民關係、外戚宦官;與其後魏晉思想的關聯
11鄭玄與兩漢經學:學術大體;調和今古文、兼治諸經的風氣
12漢代道教與神仙:思想淵源:老、莊?齊、楚神仙之說?方士道士長生之術;漢代道家思想:《老子河上公注》──精氣說;嚴遵《老子指歸》;《太平經》(于吉110~200,宮崇),漢末的道教:張角的太平道與黃巾軍;張魯的五斗米道與《老子想爾注》;魏伯陽:參同契
13佛教在中國之初期流傳;牟融《理惑論》

第三部 魏晉玄學佛學
1玄學概述:誕生及議題;會通孔老 

課程目標
就生命實相言,思想史的研習莫沈於文獻、莫溺於名相,而需是常惺惺地伊始即有生命的實感、切感、痛感、愉悅感。若不明白學不厭教不倦、老安友信少懷、吾與點也,不明白既有大鵬之南徙又寧曳尾於塗中,不明白喬達摩太子出四門時,何以生大憂愁,而至屏眾獨坐深入禪定…等。則一切思想史的研習都是枉然。

除上述之實感之外,另一要項即是對文化學?史觀點的掌握。這點入門最難,而唐君毅說論文化最難在論者所持的中心觀念,失之毫釐謬以千里,亦自此始也。若不甘於僅僅作為古人言論的儲積庫,則於始初起點,便應志向正大,目光敻絕。比如什麼是儒學精神?什麼是道家精義?什麼是佛教義理與體證?我們是否一定需要描繪遙遠不可及的理想國度而後才成其為儒學?還是儒學只是切近於日常而活生生的氣概與人格?佛教多是灰心喪志者的避難所,抑或丈夫豪傑之歸依處?…

其次,判教之重要與艱難。整部思想史主要在三教之型態史、交流史、融攝史。就像我們說儒墨有何不同:儒言仁,墨言兼愛,…但這些究竟於何處不同?若於此等處不能明白洞見,則光記誦個零星話頭作甚?在儒墨之辨中,我們能否在兼愛與仁、非樂節用與禮樂之異中,真正見出其心態與根源之異?更由此異而見出即使同一文化體系,即能分出不同的文明樣態?由此總持其間各異之精神,而後方能自辨其異。
因此,這些各別的東西,都是初步材料。最後還得明白「總關係中的位置」,這是讀史、文化觀點的結穴所在了。由此可進而讀譚家哲老師〈西方古文明性格略論〉。

 
課程要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